俞良早:列宁关于根据人民群众的实践来说明什么是社会主义的思想
摘要:列宁形成从人民群众的实践中发现什么是社会主义的思想方法。它的内涵是:人民群众的实践创立了“生气勃勃的创造性的社会主义”;从“书本”出发争论社会主义纲领的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 当前只能根据实践经验来谈论社会主义;社会主义不是“遥远将来”, 不是“抽象图景”, 不是“圣像”, 它已经被苏俄人民“拖进了日常生活”。他根据人民的实践来说明和论证什么是社会主义, 如提出“监督和计算”是社会主义, “大家都想过好日子”是社会主义,合理地分配粮食是“活生生的社会主义”,广大群众肯定“比旧制度好”的事物是社会主义的事物。列宁的思想在当代具有价值。
关键词:列宁;人民群众;实践;社会主义;思想
习近平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就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全党同志一定要永远与人民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永远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1](P1)对这个重要思想溯源,可以发现列宁关于根据人民群众的实践来说明什么是社会主义的思想。笔者著文对列宁的思想做一论述,目的在于促进人们对上述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认识和理解。
一、列宁形成从人民群众的实践中发现什么是社会主义的思想方法
十月革命胜利后,列宁和俄共(布)领导苏俄人民群众展开了苏维埃国家经济建设、政治建设和文化建设的实践。发展着的实践提出了什么是社会主义和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同时也提供了回答这些问题的材料。正是在这时的实践中,正是面对实践提出的问题,列宁形成了从人民群众的实践中发现什么是社会主义的思想方法。这个思想方法的内涵是:
第一,人民群众的实践创立了“生气勃勃的创造性的社会主义”。苏维埃政权建立之初,通过了许多新的法令,如《和平法令》《土地法令》《工人监督条例》等。苏俄城市的工人群众根据《工人监督条例》的规定,展开了“工人监督”的活动。所谓“工人监督”,指在不改变生产资料所有制性质的前提下,在工矿企业建立工人组织或工人团体,由工人组织或工人团体对企业的生产过程和分配过程进行监督,对企业的账目进行计算,以此对资本家的活动进行一定的制约。这项措施属于“非剥夺剥夺者”的性质,是相对温和的、比较能够为资本家所接受的措施,因为实施此措施不要求且实际上没有剥夺资本家的财产。苏俄当时之所以需要采取这样的措施,是由当时的经济条件和工人群众的文化水平、管理能力所决定的。苏俄展开“工人监督”的活动,是工人群众在实践中的创造。列宁高度地评价此项活动,认为从这里可以看到社会主义的因素或者社会主义的事物。他在全俄中央执行委员会会议上的讲话中说:“群众生气勃勃的创造力正是新的社会生活的基本因素。”[2](P52)“社会主义不是按上面的命令创立的。它和官场中的官僚机械主义根本不能相容;生气勃勃的创造性的社会主义是由人民群众自己创立的。”[2](P53)这里的意思是,朝人民群众的实践看,特别是从他们开展“工人监督”的实践看,可以发现他们的创造力。正是由于人民群众所拥有的创造力以及他们的创造性实践,苏俄出现了人民的新生活,出现了社会主义。他特别强调,社会主义决不是按官僚的命令产生的。
第二,从“书本”出发争论社会主义纲领的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当前只能根据实践经验来谈论社会主义。当时的苏俄,由于国内的反革命军事叛乱和帝国主义国家的武装干涉,组建起强大的红军,同敌对势力英勇作战。同时,在经济建设战线上,苏维埃政权为了提高工作效率,对铁路管理局进行了有效的改革和改组,对内河航运管理局进行了多次的改革,还对国民经济委员会进行了较大的改革。敌对势力根据苏维埃政权一再对机构进行改革的事实,攻击说苏维埃政权不能胜任工作,不能驾驭机构管理。列宁批驳了他们的言论,肯定和赞扬了苏维埃政权进行的机构改革。他指出:“变革的意义就在于:把社会主义从只是被一无所知的人谈论的教条,从书本知识和纲领变成了实际的工作。现在工人和农民正在用自己的双手建设社会主义。”[3](P466)这个论断证明,列宁重视实际工作,重视工人和农民所进行的社会主义建设实践,认为社会主义从书本知识和纲领变为实际工作是值得肯定的现象。列宁还指出:“对俄国来说,根据书本争论社会主义纲领的时代也已经过去了,我深信已经一去不复返了。今天只能根据经验来谈论社会主义。”[3](P466)这个论断是列宁关于从人民群众建设新制度的实践中发现什么是社会主义的思想方法的标志性的、经典性的话语,其含义极为深刻。
在社会主义史上,多次发生关于党纲和社会主义理论问题的争论。1875年德国社会主义工人党的纲领即《哥达纲领》中反映了拉萨尔主义的内容,马克思、恩格斯对其进行了批评。1891年德国社会民主党纲领草案中反映出不敢于对专制主义进行斗争的倾向,恩格斯对其进行了批评。1902年俄国社会民主工党第二次代表大会讨论党的纲领时,列宁主张党纲上载入无产阶级专政的条文,但遭到许多人的反对,结果是列宁的意见被大会采纳。上述事实表明,在十月革命以前,国际范围内尚未有无产阶级夺取政权、掌握政权和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事实,人们认识和了解社会主义的方式或者是会议讨论和争论,或者是书本学习和报刊宣传。对于正确认识什么是社会主义而言,这些方式同亲身参加社会主义建设实践的方式相比较,不能不说是一种低水平的方式。十月革命胜利后,苏俄人民群众展开了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尤其是上文提及的人民通过改革管理机构和掌握管理机构,提高了工作效率和推进了经济建设的进程。由此列宁看到,苏俄人民认识什么是社会主义的方式由低水平方式转向了高水平的方式,即从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中认识什么是社会主义的方式。他说,过去通过会议讨论和争论什么是社会主义的方式已经一去不复返,当前和今后苏俄人民将通过亲身实践以及总结实践经验来认识什么是社会主义。他的这个思想,深刻地表明了从人民群众建设新制度的实践中发现什么是社会主义的思想方法。
第三,社会主义不是“遥远将来”,不是“抽象图景”,不是“圣像”,它已经被苏俄人民“拖进了日常生活”。1922年的苏俄,实施新经济政策有一年多的时间。众所周知,新经济政策包括在农村为小农经济的发展创造条件;在城市支持私人小工业企业的发展;将一部分国有大型企业出租给外国资本家,使外国资本家将资金、技术和设备带来苏俄,帮助这些企业生产;允许自由贸易和开展商品交换。它的实质是利用资本主义经济因素的作用,促进苏俄恢复工农生产,发展生产力,创造建设社会主义的条件。就上述政策和措施而言,很难说它属于社会主义的性质,但是当时苏俄人民群众拥护这些政策和措施。农民因国内战争时期国家实行粮食征集制,负担过重,生活十分艰难。新经济政策时期由于改行粮食税制,农民除将一部分粮食作为实物税缴纳给国家外,可以较多地占有余粮,并且可以通过市场出售粮食和购回自己所需要的工业品。他们真心拥护这种政策,全力投入恢复农业生产的劳作之中。城市工人在国内战争时期由于饥荒和严重地缺乏燃料,处于饥寒交迫之中。实施新经政策时期由于改行粮食税制,农民除将一部分粮食作为实物税缴纳给国家外,可以较多地占有余粮,并且可以通过市场出售粮食和购回自己所需要的工业品。他们真心拥护这种政策,全力投入恢复农业生产的劳作之中。城市工人在国内战争时期由于饥荒和严重地缺乏燃料,处于饥寒交迫之中。实施新经济政策以后,粮食供应和燃料供给情况不断改善,他们的生活条件也不断改善。所以他们衷心拥护新经济政策,积极投身恢复和发展国民经济的工作中来。鉴于农民和工人拥护当时的政策和措施,自觉地参与社会实践,把力量聚集到经济建设中来,列宁高度地评价了人民的社会实践,高度地评价了新经济政策,高度地评价了苏俄的经济政治形势。他说:“社会主义现在已经不是一个遥远将来,或者什么抽象图景,或者什么圣像的问题了。”“我们把社会主义拖进了日常生活,我们应当弄清这一点。这就是我们当前的任务,这就是我们当今时代的任务。”[4](P302)他的意思是,由于社会主义社会从未出现于人类历史上,而且西方无产阶级经过许多年的努力也未实现它,所以人们不自觉地产生了一种意识:社会主义社会高不可攀,它在遥远的将来,好像是一幅可以让人憧憬但使人摸不着的图景,或者好像是一个十分玄奥的、凡人不可接近的“圣像”。其实这种看法是不正确的。社会主义就在苏俄人民的日常生活中,或者说苏俄人民把社会主义“拖进了日常生活”。列宁所谓苏俄人民把社会主义“拖进了日常生活”,无疑是对新经济政策及其带来的苏俄经济政治形势的肯定和赞扬。因为当时苏俄人民“日常生活”的内容就是实施新经济政策以及迅速改变经济困难与政治危机的局面。更明确地说,列宁把新经济政策及其带来的经济政治形势看成为“社会主义”或社会主义形势了。关于这个问题,他还指出:建设社会主义是我们的任务,“不管这个任务是多么困难,不管它和我们从前的任务比起来是多么生疏,不管它会给我们带来多少困难,只要我们大家共同努力,不是在明天,而是在几年之中,无论如何会解决这个任务,这样,新经济政策的俄国将变成社会主义的俄国”。[4](P302)这里,他强调人民承担着的“任务”,强调人民“共同努力”,强调经过“几年”的努力即可以将“新经济政策的俄国”变成“社会主义的俄国”,证明在他的思想上认为当前人民的实践中、生活中有“社会主义”或社会主义的因素。不然的话,不可能经过人民“几年”的努力就可出现“社会主义的俄国”。从列宁认为在苏俄人民的实践中、日常生活中有“社会主义”或社会主义的因素,可以领悟到列宁从人民群众建设新制度的实践中发现什么是社会主义的思想方法。
二、列宁根据人民的实践来说明和论证什么是社会主义
列宁根据上述思想方法,说明和论证了什么是社会主义的问题。他的思想有下述内容:
第一,列宁提出,“监督和计算”是社会主义。如同前面已经说到的,在十月革命胜利初期,列宁和俄共(布)主张在工矿企业实行“工人监督”的措施。列宁对此项工作十分重视。在武装起义胜利后的第二天,他亲自起草了《工人监督条例草案》。其中规定,在职工人数不少于5人或年周转额不少于1万卢布的一切工业企业、商业企业、银行业、农业企业,实行工人监督;企业的一切账簿和文据,以及一切仓库和库存的材料、工具和产品等,一律对选举产生的工人组织和工人代表公开;工人代表和工人组织作出的决定,企业主必须服从。不久,这个草案经过修改和补充后,在《工农临时政府报》上公开发表。11月下旬,全俄中央执行委员会通过了正式的《工人监督条例》。此后,这项活动在苏俄全面展开。值得指出的是,列宁这个时期多次提出,“监督和计算”是社会主义。他在有关会议上的讲话中说:“让工人着手在自己的工厂建立工人监督吧,让他们用工业品来供应农村,换取粮食吧。每一件产品、每一俄磅粮食都应当计算到,因为社会主义首先就是计算。”[2](P52-53)他还说:“用加工工业的产品交换粮食,对生产实行严格的监督和计算,这就是社会主义的开端。”[2](P57)“社会主义就是计算。如果你们愿意对每一块铁和每一块布都实行计算,那就是社会主义。”[2](P59)他的这些论断,十分明白而且干脆:监督和计算是社会主义的开端!社会主义就是计算!列宁提出这样的理论观点即监督和计算是社会主义或社会主义的开端,思维逻辑是怎样的呢?在他的思想上,由于苏维埃政权通过了《工人监督条例》的法律文件,以法制的力量对这项工作措施进行了规范,使它成为苏俄的一项管理制度,而且这项制度是旧俄国所不具有的,它来源于、从属于人民当家作主的苏维埃制度,因此如果说苏维埃制度具有社会主义性质的话,那么这项制度也具有社会主义的性质。而且列宁还考虑到,这项措施或制度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热烈拥护和支持,已经吸引成千上万的工农群众参与其中,体现了人民在苏维埃制度下的新生活。由此看,它属于社会主义性质的事物,或者说属于社会主义社会的“开端”。
第二,列宁提出,“大家都想过好日子”,这正是社会主义。十月革命是在第一次世界大战的过程中爆发并取得胜利的。世界大战对俄国的国民经济造成严重的破坏。它对农业生产的破坏,使得粮食产量连年锐减。在沙皇政府统治时期,饥荒已经在全俄国蔓延。广大人民群众受到饥饿的威胁,挣扎在死亡线上。资产阶级临时政府建立后,没有解决饥荒的问题。十月革命胜利后,苏维埃政权短时间内也难以解决此问题。可是,苏维埃政权从建立之日起就为解决此问题进行了不懈的努力。1918年7月,列宁在有关会议上的讲话中说,现在俄国的铁路无产阶级处境十分困难,他们有权要求改善他们的生活状况;河运业的无产阶级同样会提出改善生活条件的要求,农民特别是中农也会向我们提出这样的要求。“当四面八方都向我们提出新的要求时,我们说:每个人都希望改善自己的生活状况,大家都想过好日子,这是理所当然的,这正是社会主义。”[3](P468)这句话表达得十分明白:“大家都想过好日子”,这正是社会主义。他的这个观点是以革命和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为理论基础的。一般来说,当旧的生产关系严重地束缚生产力发展和经济发展时,社会将陷入贫困、痛苦和政治危机之中,民不聊生,从而将爆发推翻旧制度的革命。新制度建立后,人民普遍地想过好日子,希望离别贫困和痛苦的过去。上述列宁的话语及观点,符合革命和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也可以说建立在对革命和社会发展一般规律正确认识的基础上,因为他在此次会议上的讲话中就讲到了上述革命和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
第三,列宁提出,合理地分配粮食,是“活生生的社会主义”。如前所述,十月革命时,苏俄处于饥荒之中。城市工人维持正常的生活和生产需要粮食,正在前线同反革命军队作战的红军也需要粮食。可是农村资产阶级即富农拒绝将粮食出售给苏维埃国家,一部分粮食投机商不择手段地进行粮食投机活动。摆在俄共(布)和苏维埃政权面前的任务,是打击敌对势力的破坏活动,收购或征集到粮食,并且将粮食合理地分配到迫切需要缓解饥饿威胁的工人和红军手里。可以看出,解决粮食问题的办法有资本主义的办法和社会主义的办法之分。资本主义的办法是允许或支持粮食投机活动,社会主义的办法是将粮食合理地分配到工农群众和红军手里。这时,列宁主张苏维埃政权以社会主义的办法解决粮食问题,然而他是从苏俄当前有没有社会主义的高度提出这个问题的。如1918年7月他说:“只有粮食人民委员部同农业人民委员部一起把所有商品都收归国有,规定价格(当时收购和分配粮食是需要付款的——引者注),我们才真正接触到社会主义。”[3](P475-476)意思是说,当苏维埃政权收购到必需的粮食和其他商品时,才有可能合理地分配粮食和其他商品。只有这样,才能够确认苏俄存在着社会主义或社会主义事物。在当时的实践中,苏维埃政权为解决此问题采取了许多措施,可以说已经走向了合理地分配粮食之路。列宁对此指出:“我们说,只有现在,当我们走上了这条道路的时候,社会主义才不再是空谈,才变成了活生生的现实。”[3](P476)他的意思是,苏维埃政权正在合理地分配粮食或者说以社会主义的办法解决粮食问题,由此证明大家没有空谈社会主义,证明社会主义“活生生”地存在于现实生活中。由于粮食问题的解决不是一朝一夕可以完成的,它也许会持续到苏俄反对国内外敌对势力的战争结束之时。这样看来,以后也许还会有这方面的斗争。鉴于此,列宁说:“如果需要战斗,我们将毫不犹豫地用大刀阔斧的法令进行这场战斗。这是真正为社会主义的战斗,——不是为了教条,不是为了纲领,不是为了一党一派,而是为了活生生的社会主义,为了在俄国先进地区几十万、几百万饥民中间分配粮食,为了做到有了粮食能拿来进行比较合理的分配。”[3](P476)这里,他再次强调合理地分配粮食是“活生生的社会主义”,即认为这个事物在性质上属于社会主义,而且是现实生活中的社会主义,不是教条式的、纲领式的社会主义。
第四,列宁提出,广大群众肯定“比旧制度好”的事物,就是社会主义。在苏俄新经济政策时期,在恢复和发展经济成为俄共(布)和苏维埃国家的中心任务的时候,党的机关和国家机关暴露出严重的官僚主义。一是表现为机构庞大、臃肿,工作人员过多。而且许多工作者不考虑如何为基层生产单位服务,不考虑如何为经济发展做实事。他们经常召集一些与经济发展不相干的会议,下发许多无关于经济发展的文件。二是表现为许多担任领导职务的共产党员,不善于做经济工作,而且不愿意认真地学习做经济工作。所以在工作实践中,他们不是在领导,而是“被领导”。鉴于此,列宁提出了机关改革的任务。1922年11月,他在有关会议上的讲话中讲到机关改革的任务时说:“这就是目前这个时候我们面临的任务和我们面临的困难,目前我们踏上了实干的道路,我们必须走向社会主义,但不是把它当作用庄严的色彩画成的圣像。”[4](P301)意思是说,党和人民必须通过机关改革,促进事业发展,走向社会主义,但不能把社会主义神圣化、玄奥化。那么社会主义是什么呢?他回答说:“我们必须采取正确的方针,必须使一切都经过检验,让广大群众,全体居民都来检验我们的道路,并且说:‘是的,这比旧制度好。’这就是我们给自己提出的任务。”[4](P301)他的意思是,让广大人民群众来检验党和国家的工作以及道路,并由广大人民群众进行评价,凡被广大群众肯定“比旧制度好”的事物,就是社会主义的事物。
三、列宁根据人民群众的实践来说明什么是社会主义的思想的当代价值
列宁根据人民群众的实践来说明什么是社会主义的思想的当代价值,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看:
第一,列宁关于根据人民群众的意见来衡量制度和政策是否属于社会主义性质的思想,在当代具有重要的价值。上述列宁的思想里,包含有“过好日子”是社会主义、被人民群众肯定“比旧制度好”的制度是社会主义等内容。这些内容的实质是,不断地改善人民群众的生活,使人民群众感受到社会主义的优越性,使人民群众由衷地说社会主义制度好、党和国家的政策好。由此可以看出,在列宁的思想上,人民群众的意见是衡量制度和政策是否属于社会主义的重要依据,是衡量苏俄的制度和政策是否好的依据。他的这个思想,在当代具有重要的价值。邓小平在改革开放过程中提出,社会主义的优越性体现于它的生产力比资本主义条件下发展得更快一些,并且在生产力发展的同时不断改善人民的生活;判断是否是社会主义的标准之一,是看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了这一思想。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说:“全党同志要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把人民拥护不拥护、赞成不赞成、高兴不高兴、答应不答应作为衡量一切工作得失的根本标准,使我们党始终拥有不竭的力量源泉。”[5](P18)他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不忘初心,方得始终。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就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这个初心和使命是激励中国共产党人不断前进的根本动力。全党同志一定要永远与人民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永远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以永不懈怠的精神状态和一往无前的奋斗姿态,继续朝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目标奋勇前进。”[1](P1)习近平还提出,带领人民创造幸福生活,是我们党始终不渝的奋斗目标。我们要顺应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使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朝着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目标稳步迈进。习近平关于把人民拥护不拥护、赞成不赞成、高兴不高兴、答应不答应作为衡量一切工作得失的根本标准的思想,关于带领人民创造美好生活的思想,同上述列宁的思想是高度一致的,是一脉相承的。由此可以看出列宁相关思想的当代价值。
第二,列宁追求实现社会主义社会的精神在当代具有重要的价值。上述列宁的思想,是在实践过程中形成和提出的。他在苏俄历史的不同时期,就什么是社会主义提出了看法,体现出执着追求实现社会主义社会的精神。当代中国共产党人在改革开放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中也展现了这样的精神。邓小平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说我们没有完全搞清楚什么是社会主义和应该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反映了他力图希望搞清楚这些问题并且做好这方面工作的心愿。他在实践中提出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提出了社会主义根本任务的理论,提出了社会主义本质的理论等,体现出他为搞清楚这些问题作出了不懈的努力,体现了他对实现社会主义社会的不懈的追求。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推进了改革开放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进程,推进了追求社会主义社会的过程。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为中华民族作出了伟大的贡献,“这个伟大历史贡献,就是我们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完成社会主义革命,确立社会主义基本制度,消灭一切剥削制度,推进了社会主义建设”。[5](P3)他还说:中国共产党的不断奋斗,“使具有500年历史的社会主义主张在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成功开辟出具有高度现实性和可行性的正确道路,让科学社会主义在21世纪焕发出新的蓬勃生机”。[5](P4)在这里,习近平肯定中国共产党在中国建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推进了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使具有几百年历史的社会主义思想在中国变成了现实,在中国开辟了可行性的道路。在此次讲话中,习近平要求当代中国共产党人“不忘初心”。他说:“坚持不忘初心、继续前进,就要牢记我们党从成立起就把为共产主义、社会主义而奋斗确定为自己的纲领,坚定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不断把为崇高理想奋斗的伟大实践推向前进。”[5](P10)这个论断证明了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追求实现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理想的决心和信心。可以看出,列宁追求实现社会主义社会的精神为当代中国共产党人所继承和发扬。这显现出列宁相关理论观点在当代的价值。
第三,列宁围绕着党和国家的中心工作谈论社会主义的方法和思想,具有重要的当代价值。上述列宁的思想所反映和涵盖的社会实践,是党和国家的中心工作。如“监督和计算”是十月革命胜利初期党和国家的中心工作,征集和分配粮食是苏俄国内战争时期的中心工作之一,机关改革是新经济政策时期的中心工作之一。他围绕着这些中心工作谈论什么是社会主义,体现出他对做好这些工作重视有加。上述列宁的方法和思想,具有当代价值。1992年,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任务提到中国改革的重要日程上,成为党和国家的中心工作。邓小平这时提出,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这是当代中国共产党人围绕着中心工作谈论社会主义的例子。当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由此,全面深化改革,推进经济发展,以利于解决上述主要矛盾,是党和国家的中心工作。习近平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意味着近代以来久经磨难的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迎来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意味着科学社会主义在二十一世纪的中国焕发出强大生机活力,在世界上高高举起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1](P10)事实证明,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在推进党和国家的中心工作的过程中,认识到了科学社会主义在21世纪的中国“焕发出强大的生机活力”,要求更加自觉地坚持党的领导和中国的社会主义制度,“坚决反对一切削弱、歪曲、否定党的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言行”。[1](P15)这说明,上述列宁围绕着党的中心工作谈社会主义的思想,在当代中国共产党人的实践中得到了坚持和弘扬。由此可见,列宁相关思想在当代具有重要的价值。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
[2]列宁全集,第3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
[3]列宁全集,第3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
[4]列宁全集,第4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7.
[5]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的讲话[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6.
原文载于《思想理论教育导刊》
2018年第6期
转自公众号:涅瓦河